2013年1月23日 星期三

交趾與寺廟


    交趾陶是一種低溫彩釉軟陶,台灣民間簡稱其為「交趾」、「交趾尪仔」、「交趾仔」,一般廟宇中有許多交趾陶塑造人物,而「尪仔」在閩南語正是「人物」的意思。交趾陶早期的應用多在台灣寺廟建築裝飾,內容大致為神話傳說,如:「八仙過海」、「封神榜」及民間故事或者歷史文學,如:「三國演義」。前者應用多在祈福,後者教化作用居多。傳統題材以「人」為中心、另外還搭配其他動物、花卉植物等,主從分明,統一和諧。交趾陶多設置在寺廟高處,分佈在門廊外側兩旁的水車堵上,這兩處交趾陶均是利用泥塑彩繪當背景,再用人物組成一組大約三公尺的「交趾陶飾帶」,其他裝飾位置分別位在寺廟頂端,稱為山牆懸魚及寺廟建築兩旁磚牆上,稱為鳥踏。另外還包含門廊附近各處的牆堵(腰見位置堵、身堵、水車堵、裙堵)、大脊、博脊、規帶、山牆鵝頭、鳥踏、墀頭、照壁等,都明顯可見交趾陶的足跡。


龍鳳祥交趾陶藝術呂皇澄整理編譯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