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 歲時因父母親在北港媽祖廟旁賣蚵仔煎,東哲常在廟裡玩耍,看整建中的媽祖廟剪粘交趾陶匠師現場製作;開始對剪粘、交趾陶等廟裝飾工藝產生興趣。
7 歲時入學因模仿太子龍浮水印商標與同學比較真假,開始對圖畫產生興趣,常在課本上塗鴉。
10 歲時在溪邊沙埔放牛,最愛躺在牛背上看天上的白雲變化;想像歷史人物或是動物的造型,常以挖溪邊黑色的陶土捏塑造型自娛。
16 歲時國中畢業後因家貧無力升學,某日在村庄小廟午憩,似醒未醒間聽到萬馬奔騰的聲音;睜眼發現壁堵上的泥塑、浮雕、長坂坡竟是如此生動,立志要以此造型藝術為畢生的志業。出外當寺廟建築剪粘與交趾陶的學徒,啟蒙師父為二姐夫「陳忠正」先生。
教學研究與交趾陶創作
21 歲服兵役時擔任吉普車駕駛兵兼部隊政戰美工職務,畫宣傳看板、海報,使匠藝不致中斷。
23 歲時退伍後自行創業承包寺廟剪粘工程,開始參加古蹟寺廟導覽解說活動,並半工半讀完成高中同等學力鑑定。
北港溪考古遺址 - 自由時報 91 年
資料來源:
古笨港相關網頁: http://www.obk-ceramic.com.tw/
|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