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月23日 星期三

交趾陶之轉型


台灣早期,民間信仰及宗教活動乃是一般人民生活上的要事,各地均有寺廟的興築,在當時,多延請唐山師傅渡海來台從事寺廟營造。交趾陶的應用源自寺廟的建築裝飾,常見於「水車堵」、「山牆」、屋頂的「燕尾脊」與「規帶排頭」等部位。多彩的釉塑陶製戲文人物,搭配著山水背景或花果圖案與五彩的玻璃剪黏相映成趣,成為台灣寺廟建築裝飾工藝中不可缺少的一環。這種低溫彩釉的陶塑工藝,原本是依附在建築裝飾的需求上而產生,但近來,隨著台灣寺廟建築方式與使用材料的改變,由木結構轉變鋼筋水泥,原本的寺廟建築四大裝飾工藝:石雕、木雕、交趾陶塑、剪黏以及磚砌、磚雕等也起了很大的變化。許多新建的寺廟以水泥做模塑,取代了費工、費時的石雕及木雕的手工藝,交趾陶的壁面部位則改用磁磚彩繪貼於牆面上,屋頂則大量應用玻璃剪黏,貼在水泥模製出來的人物、花卉、龍鳳及背景的山水造景上。因此,交趾陶的工藝產業在近三十年間,面對市場的轉型,不得不另尋出路。做為一項進軍大眾消費市場的工藝產業,發展出具有台灣的風味的交趾陶,即稍稍地從寺廟建築上""下來,走進大眾的生活,成為提昇文化品質的參與者。

龍鳳祥交趾陶藝術 呂皇澄 整理編譯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