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月23日 星期三

嘉義的交趾陶藝術


交趾陶的由來
交趾陶,又稱交趾燒,係清道光年間,始於台灣嘉義地區的一種多彩軟陶。 自清代以來,在台灣的陶磁製品中,交趾陶可謂是最具特色的陶磁工藝品。雖然自鄭成功開台以來,台灣就有製陶業,但是製陶的技術及品質在當時還不甚精良,較好的製品仍從大陸而來,連橫在《臺灣通史‧工藝志》中有云:「鄭氏之時,諮議參軍陳永華始教民燒瓦,瓦色皆赤,故范咸有赤瓦之歌。然台灣製陶之工,尚未大興,盤、盂、杯、碗之屬,多來自漳、泉;其佳者由景德鎮;惟磚甓乃自給爾。鄉村建屋,範土長方,厚約二寸,曝日極乾,壘以為壁,堅若磚,謂之土殼,費省數倍」。也就是說,當時台灣所製者大多仍是粗陶,較好的陶磁製品是由景德鎮來的,這與沒有較好的陶磁原料及製作技術有關。而台灣早期移民從大陸來台,宗教及民間信仰乃一般人生活上的要事,故而有各地寺廟的興建,其時並多延請唐山師傅來台營造,交趾陶乃是寺廟營建當時廟頂及牆壁的貼黏裝飾物。
台灣的交趾陶,其發展係由葉王而始,因此葉王被尊稱為台灣交趾陶開山基祖。葉王字麟趾,祖籍福建漳州平和,清嘉慶年間,隨父居於今嘉義民雄地方,後遷台南縣麻豆鎮。同治年間,台南府聘廣東名匠,來台興建兩廣會館,途遇葉王,見其陶塑技巧絕倫,因而傳授技法予葉王,且葉王伶巧聰明,故而學得一身泥塑絕技及製釉妙法。葉王的創作,造型生動,刻劃細膩,用色卓越,博得「台灣絕技」的美譽,其作品特色可用「傳神」、「寫實」、「仁美」、「生動」、「詼諧」等句來形容。奠定台灣交趾陶獨特的藝術地位。
至於交趾之名的由來,則有一段頗為曲折的故事,根據施翠峰教授在「重新認識台灣交趾陶」(註: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叢刊以手築夢交趾陶藝術一書) 的文中考究:「交趾」來自於日本話,最早是因為在日本江戶末期,茶道普遍流行。而日本人講究茶道,不僅在於它的動作,要有禮貌、要很安靜、要有美感外,還要欣賞茶器、茶具,比如說會和對方討論這個茶碗是中國宋代的什麼窯,像是龍泉窯、吉州窯等等,這個才叫做「茶藝」。在日本人講究的茶道當中,除了茶碗外,還要點香聞味,因而日本人為了找充當放香料的盒子 (日本香為塊香,非中國式線香),從今天的中南半島進口很多源自中國的磁器,但是當時的日本人不瞭解這些香盒子在什麼地方誕生的,只好說是在中南半島買到的,又因中南半島被日本叫做「交趾支那」,所以就開始把這些磁器命名為「交趾燒」。換言之,本來「日本話」所謂的交趾燒是指出現中南半島上,超過1300度高燒的小品磁器,並不是現在台灣的這種低溫的陶釉,兩者大不相同。可是為什麼台灣嘉義地區的低溫陶釉也稱之為交趾燒呢?經過施翠峰教授的調查顯示,原來約明治時期起,由於日本學者出國考查後發現,所謂來自中南半島的交趾燒係源自於廣東窯,於是廣東窯也被日本骨董界稱為交趾燒,而就在這個時候,因嘉義地區傳說葉王是跟隨來自廣東窯工匠學習燒陶的,所以那些日本教師如:木村喜一郎、川上喜一郎、中村乙彥等人便將嘉義地區燒製的「廟尪仔」通稱「交趾燒」了。其實,交趾陶的製作方式及表現題材與廣東的石灣陶頗多類似,石灣陶是廣東地方的名窯產品,亦稱廣窯。而葉王所師者為廣東名匠,應係石灣陶延續而來,而到了葉王時期,以其所習得,再加上其製工精細纖巧,柔美婉約的技法,融會了石灣陶的特長,因而發展出嘉義地區特有的交趾陶來。廣窯與交趾陶同樣係低溫鉛釉陶,若欲追溯交趾陶的來源,除延續廣窯外,尚可追溯至同是低溫鉛釉的唐三彩。

交趾陶之製作過程
至於交趾陶的製作過程,係以白土、金門土、木節土等混合,用雙手及竹篦將陶土片貼合、修飾,先經一千至一千百度高溫索燒,再以粉釉細土著色,使其絢麗,再經八百至九百度窯燒,由於陶土塑性好收縮大,高溫不易裂,因此製作不易,其塑造題材則以花鳥、人物、走獸為主。其流程如下:
1.捏塑成型
2.利用「捏、塑、堆、貼、刻、畫花」六大技法
3.陰乾 作品捏塑完成後都需陰乾
4.上釉 以毛筆沾釉料一筆一筆點畫上去
5.釉燒850o

交趾陶之轉型
台灣早期,民間信仰及宗教活動乃是一般人民生活上的要事,各地均有寺廟的興築,在當時,多延請唐山師傅渡海來台從事寺廟營造。交趾陶的應用源自寺廟的建築裝飾,常見於「水車堵」、「山牆」、屋頂的「燕尾脊」與「規帶排頭」等部位。多彩的釉塑陶製戲文人物,搭配著山水背景或花果圖案與五彩的玻璃剪黏相映成趣,成為台灣寺廟建築裝飾工藝中不可缺少的一環。這種低溫彩釉的陶塑工藝,原本是依附在建築裝飾的需求上而產生,但近來,隨著台灣寺廟建築方式與使用材料的改變,由木結構轉變鋼筋水泥,原本的寺廟建築四大裝飾工藝:石雕、木雕、交趾陶塑、剪黏以及磚砌、磚雕等也起了很大的變化。許多新建的寺廟以水泥做模塑,取代了費工、費時的石雕及木雕的手工藝,交趾陶的壁面部位則改用磁磚彩繪貼於牆面上,屋頂則大量應用玻璃剪黏,貼在水泥模製出來的人物、花卉、龍鳳及背景的山水造景上。因此,交趾陶的工藝產業在近三十年間,面對市場的轉型,不得不另尋出路。做為一項進軍大眾消費市場的工藝產業,發展出具有台灣的風味的交趾陶,即稍稍地從寺廟建築上""下來,走進大眾的生活,成為提昇文化品質的參與者。

嘉義市交趾陶館
嘉義市交趾陶館於89年5月啟用,室內面積約300坪,規劃有六個展示區包括:第一區/交趾陶之美:屬入口區域,以繽紛艷麗的釉彩,表現交趾陶明麗動之美。第二區/交趾陶採源:利用故事性與參與性的設計,在引導觀賞中認識葉王,以及匠師的行腳。第三區/交趾陶與建築裝飾:設置八座模擬寺廟裝飾作品,題材通俗、場景豐富,極具可看性。並繪製廟宇模型,以多媒體介紹廟脊與各部位名稱,有助於對廟宇交趾陶的了解。第四區/交趾陶的創新:介紹林添木對交趾陶的創新研發,以及推廣教育的貢獻。第五區/現代藝師區:作為全國交趾陶藝師研究成果發表,與資訊交流的園地。第六區/特展區:定期展出不同風格之作品,增加展品之可看性與包容性。另外嘉義市交趾陶館設有陶藝教室,電腦多媒體裝置的陶陶屋、兒童創作區、以及由不同流派的匠師,承續廟宇「對場鬥藝」的傳統競技而設置的「鬥牆」,充分展現交趾陶塑形之美,釉彩之美與題材之美。欣賞交趾陶約略可從作品的塑作,看到匠師的巧手創作;從作品的釉彩,感受炫彩艷麗,尤其從作品的題材去體會祈願寓意,正是交趾陶最為獨特迷人之處,例如取材於宗教傳說、戲曲文學、歷史典故的八仙過海,瑤池獻壽、三國演義、竹林七賢,具有祈願教化的意義;取材自吉祥納福寓意的麒麟送子、瓜瓞綿延、太平有象、事事()平安,富有祝壽祥瑞的意涵。國寶級的交趾陶是台灣工藝產業的代表,值得觀賞與珍藏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