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1月23日 星期三

交趾陶的由來


交趾陶是一種低溫彩釉軟陶,台灣民間簡稱其為「交趾」、「交趾尪仔」、「交趾仔」,一般廟宇中有許多交趾陶塑造人物,而「尪仔」在閩南語正是「人物」的意思。交趾陶早期的應用多在台灣寺廟建築裝飾,內容大致為神話傳說,如:「八仙過海」、「封神榜」及民間故事或者歷史文學,如:「三國演義」,為我國傳統民間工藝品。其淵源可追溯自漢綠釉、唐三彩、宋三彩、遼三彩,及其後的明三彩,清素三彩等一脈相傳。交趾名稱最早出現於漢代,為地名。根據史書記載,大約在西元前一一○年西漢滅南越國,把南越分為九郡來分治。這九郡的範圍大約在今廣東、廣西、海南島,以及越南中北部一帶,而交趾郡則是今日的河內地區。雖然交趾一詞有各種不同的解釋及看法,但現今的說法大致上都把交趾陶發生地規於兩廣和雲南一帶,視五嶺以南為古交趾地區。

交趾陶在台發源相傳最早來自明鄭時期,內陸開始有漢人來台開墾,因為地緣關係,台灣的開拓必須由閩粵渡海而來,不僅要克服黑水溝的風浪,還要面對台灣的瘟疫與自然災變,人口增多後五方雜處,民性難馴,匪亂事件層出,使初期的移民必須借助宗教信仰的力量,來安定心靈與團結民心,因此常在寺廟裝飾運用以「人」為中心的題材、還搭配其他動物、花卉植物等,主從分明,統一和諧,以達到潛移默化之效。

交趾陶的興起相傳於清光緒年間,當時有一群應聘至台南建築兩廣會館的廣東匠人途經此地,其中有交趾陶師傅見一小孩(葉王字麟趾,父清獄,原藉漳州平和縣人,喜慶年間渡臺,居嘉義城東。清嘉慶年間,隨父居於今嘉義民雄地方,後遷台南縣麻豆鎮),泥塑技術精巧,歎為天才,交趾陶師於是和其父商量,收葉王為門徒,帶往台南,將交趾陶之蘊奧,藉燒製兩廣會館所需陶器之便,悉數傳授葉王。之後葉王遂成為嘉義交趾陶的開基者。葉王的創作,造型生動,刻劃細膩,用色卓越,曾參加法國世界博覽會,技驚各國,堪稱國寶級作品,博得「台灣絕技」的美譽。其作品特色可用「傳神」、「寫實」、「仁美」、「生動」、「詼諧」等句來形容,其作品精湛,但數量不多,作品分布於南部各大寺廟:如學甲慈濟宮、佳里興震興宮、佳里金唐殿、嘉義城隍廟、元帥廟、開璋聖王廟、三山國王廟、地藏王廟、朴子配天宮..等。也奠定了在台灣交趾陶獨特的藝術地位。

葉王雖受後世崇敬,但其一生仍有遺憾,由於長子夭折,次子年幼,無法傳子,因此為了將絕技傳承下去,葉王在受聘於寺廟營壁飾時,曾收有學徒數人,其中以許子籣、洪華等傅其衣缽。其後復有洪坤福(約光緒元年生,原籍福州石馬)、黃得意(嘉義人,以製鴉片煙斗聞名)、水雞生、蔡文董(約緒十年生,泉州人)、蔡公諒(鹽水人)、許作儀(嘉義人)、林添木、陳全友等人,繼續延續交趾香火,直至今日。

交趾陶是台灣少見傳統技藝能夠轉型成為民間藝術品的成功例子,由於四○年代傳統大木結構建築逐漸被鋼筋水泥所取代,淘汰原先裝飾性強的水車堵,間接影響了交趾陶的生存空間,而原先廟頂陶瓷剪粘也改以彩色玻璃剪粘取代,擠壓交趾的生存空間,使交趾陶幾乎快從傳統建築中消失,而淪為剪粘部門中的配角。所幸仍有一群默默為傳統工藝付出的老師傅,運用其智慧將交趾陶融入日常生活,才得以沿續保存此項傳統技藝。此外近幾年來由於本土文化意識抬頭,人們開始回想台灣本土藝術根源,交趾陶藝術這項代表本土民俗藝術的傳統工藝,再度受到青睞、蔚為風潮。不僅如此交趾也隨著媒體不斷的報導,漸漸地為世人所熟悉,對於此項幾乎失落的陶藝,能夠得以再度延續生命,對於台灣來說,乃是肯定本土化的最佳表現,並且也為台灣增添更多的藝術新生命。

龍鳳祥交趾陶藝術 呂皇澄 整理編譯

3 則留言:

  1. 怪不得我在越南問當地人都不知道什麼叫做"交趾燒"或"交趾陶"

    回覆刪除
  2. 例如:邊和市的新鄰亭(供奉華人開山祖師-鄭成功部將 陳上川將軍),邊和市 仙師古廟等等,都有著好多組的交趾燒裝飾.都曾經遭到偷竊.目前都有攝像頭嚴密守備.

    回覆刪除